[大众日报]助残圆梦――beat365最新版残疾人医学系采访纪实

发布日期:2001-05-20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王福录 供稿审核人: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浏览次数:226

430,又一个喜讯很快传遍了beat365最新版:张雷被浙江大学录取为研究生了!

张雷,不只是一名普通大学生,他还是一个因小时候左眼被戳伤失明的残疾青年。别说读研究生。就是进大学,过去对残疾人来说,都是无法实现的梦想。然而,在beat365最新版,像张雷这样的幸运儿,至今已有660名。

        校门,向优秀残疾青年敞开

还是从张雷说起。今年23岁的张雷,出生于安徽省淮北市渠沟镇油坊村,因勤奋好学,高考他得了597分(当时,安徽省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是528分),大学梦似乎就要实现了。然而同学们一个个接到了通知书,他听到的却是因失明不被录取的消息。

无望之中,他提笔给《半月谈》杂志写信,倾诉苦恼和不平。beat365最新版院长李武修读到了这封信后,深受感动。他当即要求教务处抓紧联系该生。这时全国招生工作已经结束,但为了这位农村残疾青年,有关部门特事特办,并请示原国家教委同意。张雷最后被录取,院党委书记贾玉忱还亲自接待了他,勉励他珍惜学习机会。张雷不负众望,5年后又考上了研究生。

这里的每位残疾青年大学生身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来自山西的优秀青年黄建臣,曾4次参加高考,4次超过本科线,只因双腿残疾,4次名落孙山,这几乎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在他第五次参加高考后,终于成了该院残疾人医学系的第一届学员。

校门,是何时向青年敞开的?院长李武修告诉记者,1984年高考录取结束后,院党委发现一些残疾的优秀青年被拒之大学门外,十分可惜,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向省里提议创办专门招收残疾青年的残疾人医学系。院方为此专门找到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邓朴方,得到支持。次年1月,他们的计划获正式批准。当年,首届57名残疾人医学专业本科生跨进了校门。

         机会,他们格外珍惜

采访时,李院长向记者提供了一份材料:至今,在该院的16届残疾人医学系学生中,有437名顺利完成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45名残疾学生考取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6名获得了博士学位,60名学生获得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奖学金,8从获“德敏学习人才奖”,3人受到省教育厅表彰,45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和山东残疾人运动会上,该院残疾大学生获得了50枚奖牌,其中金牌26枚……

残疾学生何以多才俊?因为他们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

残疾大学生顾水祥,人送外号“顾黎明”,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第一个进教室。来自山西的残疾青年韩芳,用实力证明了残疾人同样是强者。1992年,他以同校同科考生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医科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29岁时就获得了博士学位。1997年秋,他出席在德国菲利普斯大学举行的世界第五届睡眠呼吸障碍学术会议,他的论文受到与会者普遍关注。青岛残疾学生任乐,9岁时被车轧去右腿,但并没有轧去她学习的快乐。天道酬勤,任乐入学后连续4年综合测评年级第一,两次获中残联“德敏学习成才奖”。郓城残疾青年李先涛,刻苦攻读,1999年在全国大学英语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去年又获得“自强杯”优秀残疾人大学生奖学金一等奖。

培养这些自强不息的青年成才,是学院的目标;而让他们行到生理上的康复,也是院方的心愿。16年来,该院已经为残疾大学生做矫形手术84例,使他们的生理功能有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女生耿润华拄着双拐入学,经3次治疗,毕业时扔掉了双拐,还学会了骑自行车。

       助残,呼唤社会理解

中国第一“助残大学”的创办,引起广泛关注。原国家教委等八部委联合命名beat365最新版为“全国助残扶残先进集体”;省教育厅12次表彰他们在探索残疾人教育方面的科研成果,新华社还向多个国家介绍了该院的助残教育。去年11月,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官员戴布拉女士来到该院,考察了残疾人高等教育现状,给予了积极评价。

然而,李院长也谈到,目前残疾人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可以说喜中有忧。他归纳了残疾人高等教育面临的“三难”:一是学生分配难。不少用人单位对残疾人大学生抱有成见,不愿接收。二是教学经费难。从实践看,对残疾学生实行学习生活上相对独立的“区域一体化”模式教学,效果更好。但是,因教学经费紧张,这一目标尚难实现。三是残疾青年就学难。现在考入残疾人医学系的青年,大多来自贫困地区,或是因残致贫家庭,40%的学生交费困难,20%的学生是特困生,难以支付学习费用……

至今,《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已经颁布多年,“全国助残日”今年已是第11个,但残疾人高等教育仍没有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李院长希望记者给社会各界捎个话:残疾人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残疾人需要更多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