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育进行时丨第一临床医学院学子赴延安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发布日期:2021-08-05 来源:第一临床医学院 作者:郝春红 供稿审核人:鞠晶 责任编辑:贾世林 浏览次数:287

近日,第一临床医学院“重温百年党史,追寻红色足迹”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陕西延安参加了由团中央青年发展部指导和共青团陕西省委主办,共青团延安市委承办的2021年“追寻红色足迹,助力圣地发展”全国大学生延安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开展“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

寻访红色印记,感悟延安精神。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1935年到1948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一处处红色地标,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堂堂生动的“党史课”,实践队员先后前往中共中央西北局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南泥湾、梁家河、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实地开展党史教育,体会党中央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苦岁月,感受革命前辈坚韧顽强的革命意志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队员们手持笔记本,身背小马扎,在窑洞内外若有所思,一路上讨论个不停。看实物、听史实、接受现场沉浸式教学,队员们深切体悟了“延安精神”孕育、形成和逐渐成熟的过程。

走进梁家河,踏寻初心路。“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在此次实践活动中,令团队成员感悟最深的是梁家河。村史馆里,展板上的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记录了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历程。这个记录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光辉岁月的地方,同学们仿佛看到不满21岁的习近平同志带领着广大群众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修道路,开办铁业社、磨面房、代销店,成立缝纫组,建成全省第一口沼气池和全省第一个沼气村,让村容村貌发生了重大变化。知青故居简陋的土窑,不足一米七的土炕,用废弃墨水水瓶做的煤油灯,更是让实践队员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岁月时的艰苦,大家在深感震撼的同时,也找到了继续前进的力量。参观学习之余,实践队深入村民家中、田间地头、街上小店等地开展采访,大家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梁家河已经脱贫啦”。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梁家河人艰苦奋斗,实干创新的精神,令团队成员敬佩不已,纷纷表示将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做好新时代的接班人。

红色沃土育英才,革命熔炉铸金刚。“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列主义”,实践期间,队员们入住陕甘宁边区旧址教育基地。实践队开展“劳动最光荣”主题团日活动,主动帮助基地打扫卫生、浇灌花园。自己动手生火做饭、择菜洗菜、起锅烧油、揉面团、包饺子,在原汁原味的土窑洞中体验延安时期大生产的艰苦岁月。

在实地探寻延安红色资源的过程中,实践队还开展了延安精神文创作品的市场调研以及作品设计的初步开发。以“延安精神”为创作线索,深入各大红色教育基地、街头小店等地,开展文创作品的市场调研工作,从当代青年的视角,进行了延安红色文创作品的设计研讨,并拟设计出弘扬延安精神的文创产品;此外,实践队前往各个红色教育基地,精心打磨录制“讲述延安故事,传承延安精神”系列主题微团课四期,把在延安的实践成果转化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以多种形式将延安精神传递给身边同学。

为期10天的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从百年党史中感悟延安精神,在红色圣地上践行延安精神,以实际行动发扬延安精神,在延安这片圣地上挥洒汗水,绽放青春。在这次“寻根”“补钙”之旅中,实践队步入基层看发展、走进农户看小康,做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实践厚植理想信念,深刻体悟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更加坚定了在学党史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信心和决心。